第五节 疳积上目

摘要:《中医眼科学》,临床表现,脾胃虚弱,视物模糊,寄生虫病,黄液上冲,疳积上目,凝脂翳,龙木论,青筋,明目,腹胀,清热,饮食,眼病,辨证,肝热,虫病,疳积,泄泻,手足,烦躁,中医,医学,全文,在线阅读,电子书 。
本病继发于小儿疳积,是以初起时在暗处不能见物,继而眼珠干燥,黑睛混浊,甚至糜烂破损为特征的眼病。《秘传眼科龙木论》对本病记载较早。又名小儿疳眼、疳毒眼。相当于西医学之角膜软化症。如不能及早诊治,容易导致失明。
饮食不节、喂养不当、食有偏好等损伤脾胃,或久病虚嬴,脾胃虚弱等,皆可导致脾失健运,气血生化不足,酿成疳积。脾病及肝,肝血虚少,目窍失养且阴血不足,肝热内生,上攻于目,遂发本病。此外,病中无原则地忌口的小儿,及患寄生虫病之类消耗性疾病者易患此病。
双眼发病,初起症轩.多见夜盲(又称雀目),眼珠干涩羞明,频频眨目。继而白睛萎黄,眼珠转动时,白睛表层于环绕黑睛处呈晕状皱起,黑睛失泽,知觉减退。随病情发展,白睛正对睑裂两侧出现略带银灰色之三角形干燥班,基底向着黑睛边缘,不为泪液所湿润;黑睛表面枯晦。甚至混浊如毛玻璃状。严重时,羞明显著,白睛粗厚如皮肤;黑睛知觉丧失,呈灰白色胶冻样混浊,甚至表面糜烂破损,并有黄液上冲等症。愈后往往遗留翳障,影响视力。本病黑睛极易溃破,变为蟹睛、眼珠枯萎等恶候。
全身症:初起常见患儿面色萎黄,身体羸瘦,毛发枯焦,掩面而卧,或烦躁不宁。若见腹大如臌,青筋暴露,频频泄泻,胃纳全无,哭声嘶哑而低微,手足俱肿者,病属危重,除可致双眼失明外,尚有生命危险。
一、眼部干涩,羞明,频频眨目,暗处或入夜视物模糊不清。
二、白睛干燥,少泽,起皱,眦部白睛出现银白色三角斑。
三、黑睛混浊,知觉减退,重者继发凝脂翳及黄液上冲,或软腐溃陷,穿破而成蟹睛。
四、有喂养不当、营养不良或慢性腹泻病史。
本病早期出现之雀目,称肝虚雀目。在外眼见症不明显时,需与高风雀目相鉴别。高风雀目患者眼无不适,外观端好,眼底变化初起可不明显,随年龄的增长,病变逐渐明显,视野开始缩小,夜盲亦逐年加重,但白睛、黑睛及全身无疳积见症。
本病是疳积在眼的局部病变,内治常结合全身病情用健脾清热、杀虫消疳、养肝明目等法。同时,亦可采用针灸及捏脊疗法。此外,还应注意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和改善饮食营养。
一、内治
(一)肝脾亏虚
小儿食少腹胀,面黄体瘦,夜盲初起,白睛干涩,频频眨目。
脾胃气虚,失于健运,内有积滞,则食少腹胀。气血生化不足,不荣头面及肌肉,故面黄体瘦。血不养目,因而在暗光下或黄昏后不辨人物,白睛干涩,频频眨目。
健脾消积,养肝明目。
八珍汤加减。原方用于本证可去川芎,加山楂、麦芽、陈皮、夜明砂、鲜猪肝,取其健睥益气消积,养肝补血明目。
(二)脾虚肝热
虫积日久,腹胀便溏,午后潮热,烦躁不宁,黑睛生翳,或糜烂。
虫积日久,损伤脾胃,致运化失常,则腹胀便溏。气血生化不足,肝失濡养,热自内生,故午后潮热,烦躁不宁。肝热上攻,则黑睛生翳或糜烂。
健脾清肝,杀虫消疳。
肥儿丸加减。方中人参、茯苓、白术、甘草、山楂、神曲、麦芽健脾消积;黄连、胡黄连清湿热;芦荟、使君子清热杀虫消疳;诸药组方,健脾清肝,杀虫消疳。黑睛翳溃或黄液上冲者,宜选加龙胆草、栀子、蒲公英。白芍之类清肝泻热。
(三)脾虚湿困
面黄体瘦,精神萎靡,食少腹胀。大便溏泻,黑睛生翳或糜烂破溃,舌淡苔白脉濡。
脾胃受损,运化无力,故食少腹胀,大便溏泻。脾虚精气不得化生,形神皆失所养,则面黄肌瘦,精神萎靡,黑睛混浊,甚至糜烂破溃。舌淡苔白,脉濡均为脾虚湿困之象。
健脾益气消疳。
参苓白术散加减。原方有健脾益气,升清降浊之功。用于脾虚有积滞者,可加神曲、麦芽;有虫积者,可加使君子、鹤虱、芜荑;湿郁化热者,酌加胡黄连。
(四)中焦虚寒
面色苍白,大便频泻,完谷不化,肢厥脉微,黑睛糜烂或破损,形成蟹睛。
中焦虚寒,脾胃运化及升降失职,则自利频频,完谷不化。阳虚无以温煦,故面色苍白,肢厥脉微。精气不足,目失所养,则黑睛病变日重,甚至溃破,形成蟹睛。
温中散寒,补益脾胃。
附子理中汤加减。原方以附子、干姜温中阳,散寒邪;人参大补脾胃元气,白术、甘草健脾益气。若用于阳虚甚者,可再加肉桂。
如果 ……
[阅读全文]
转自:古医密码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guyimima.com/Contents/MuLu/ShuJiNeiRong/zhongyiyankexue-14-7-0-0